工作动态
太行山上的一棵树
时间:2016-06-02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——追思我校杰出校友李保国教授
学记团 项 静 陈 哲
突然的噩耗震惊了我校师生。
林学院教授、李保国的博士生导师谭晓风一时难以接受爱徒离去的消息,“我不敢相信我的学生李保国已经去世,他只比我小一岁多,在经济林栽培方面,我认为他是全国做得最好的,他的逝世是我国经济林的重大损失!”
“李保国教授是典型的林业人,当我在新闻上看到他的照片时,非常震惊。黝黑的脸庞,朴实的衣着,憨厚的笑容,粗糙的双手——很难让我相信这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李保国!”林学院副教授袁军说。
谭晓风门下的研究生王慧说:“李教授英年早逝,实在是可惜。在经济林这一行业中,能做到像他这样很不容易。希望我也能够像李教授一样作出贡献!”
李保国的讣告发出后,我校师生们纷纷留言缅怀。有教师留言:“李教授是农林界的楷模,痛别李保国教授!”“真不敢相信,李保国教授千古!”
一位学生留言说:“当代人之楷模,踏实实干,为人民、为祖国贡献自己!愿李老师一路好走,天堂终是乐土!”
志成农民的
李保国很忙,每年200天以上,他都奔波在各个山村。30多年来,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,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、内丘县岗底村、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、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,帮农民增收35亿元,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,被村民誉为“太行山上的新愚公”。
30多年来,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36项,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,出版专著5部,发表论文100余篇。但他说:“我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,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。”
1998年,因为常年高强度工作,李保国患上了重度糖尿病。2007年,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又缠上了他,经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,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,只能多休息、保守治疗。
今年春节之后,李保国开始明显憔悴,可他仍坚持下乡20多次,赤城、平山、南和、临城、行唐、岗底、前南峪……
“
隐瞒身份的勤奋博士
1981年,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,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。毕业后,李保国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,他深知,为人师者,“要给学生一碗水,自己就得有一桶、一缸”。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,2001年,李保国隐瞒了自己教授的身份,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上谭晓风教授的博士生。“他考上博士生前不久被评上了教授,但是他从未对我提起过,直到他入学一年后我才知道这个事情。”谭晓风回忆道。
“勤奋专注”这四个字,李保国当之无愧。在求学的路上,即使身兼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的工作,李保国仍脚踏实地,谦虚刻苦,43岁的他,作为学生从未缺过一节课程,保持全勤。每次放假,同学们都回去时,他都会留下来做实验。我校林学院副院长李建安是与他同一届的博士生学生,“他对学习十分执着,我们经常会为了学术上的问题争论不休。一次在火车上,我们因为一个专业知识探讨了一路。在我看来,他是一个接地气、沉得下、很实在的人。”
经过三年半的潜心研究,李保国完成了他的博士生论文《红富士苹果优质无害栽培理论、配套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》,在2004年顺利获得农学博士学位。因为这篇论文,李保国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奖。
一谈起李保国的毕业论文,谭晓风很快便从书柜里找了出来,反反复复地翻看着:“在同一届的学生中,他的课题不仅具有创新性,并且完成的速度也非常快。那一届学生中有的八年才完成了博士生论文。”李建安在一旁感概:“博士生论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,我为此还前往国外进修,直到2006年才完成论文毕业。”
尊师重道的同龄学生
尽管李保国只比他的导师谭晓风小一岁多,但他和他的妻子郭素萍都十分尊敬谭晓风。“古汉语中‘先生’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,他们夫妻俩都对我十分尊敬,一直称呼我‘谭先生’,称我的妻子为‘师母’,多少年来都是如此。”谭晓风感动地说。
接到电话后,谭晓风立马推掉了所有的事情,在11日下午与学生陈永忠前往河北吊唁。因高铁晚点,晚上十点多,谭晓风一行人才到达河北。到达家中时,李保国的妻子、孩子、学生仍然在等待他。
提起与学生李保国的关系,谭晓风颇有感触地说,自己与李保国之间亦师亦友,亦徒亦师。“我不仅仅是他的老师,也是他的朋友,我们两家人的关系一直很好,时常有来往。同时他也是我的老师,在很多方面,他做的事情值得我去学习。”每年过年前,李保国都会给谭晓风寄上两大箱自己基地里的核桃,他还曾带着谭晓风夫妇去白洋淀游玩。“遗憾的是之前说好两家人一起去张家界,却因为时间问题一直耽搁,如今再也没有机会了!”

(图中左一为李保国校友)
